酒為下著

曾有研究顯示葡萄酒(尤其紅酒)較啤酒或烈酒能更有效預防心臟病。然而,這些研究有可能高估了紅酒保護心臟的成效。更重要的是,紅酒跟其他酒類一樣,都含有酒精這致癌物;靠飲用紅酒來保護心臟並不合理。

法國悖論

「法國悖論」(the French paradox)在20世紀80年代由法國流行病學家發表,他們觀察到儘管法國人在飲食中攝入高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其冠心病死亡率卻相對地低。1這個概念被葡萄酒業加以推廣,並把這種現象歸功於法國人經常飲用紅酒。有研究則持相反意見,認為這悖論是由於法國的冠心病死亡個案呈報不足。2

另有證據顯示那些飲紅酒多於其他酒類的人士,生活習慣會較健康。例如,他們會較少吸煙、飲酒份量較少、運動較多,以及飲食習慣較健康。因此,實際上有可能是這些因素(或隱性原因)而非紅酒本身帶來較好的健康。

紅酒中的抗氧化物

在推廣紅葡萄酒的過程中,紅酒中的抗氧化物白藜蘆醇往往被商家標榜為解釋「法國悖論」的原因。然而,這是富具爭議,因為紅酒所含的白藜蘆醇量很低;例如,1公升的紅酒裡只有大約0.3-2.1毫克的白藜蘆醇。3白藜蘆醇在人類飲食中的存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故白藜蘆醇在解釋「法國悖論」中的作用可能被高估。4

此外,在2010年之前,大多數關於白藜蘆醇抗氧化和抗血小板性質的研究是在試管或組織培養裡進行。較近期的一些人體試驗都沒有足夠證據得出實際結論。5而在香港長者中進行的研究未能顯示適度飲酒對心臟健康有好處。6

紅葡萄酒可引起癌症

有一點是肯定的:紅酒與其他酒精飲品一樣,含有可以致癌症的酒精。「酒精飲品中的乙醇」和「與飲酒有關的乙醛」(乙醛是乙醇在人體內的主要代謝物)被世界衞生組織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與煙草、電離輻射和石綿同一類別。

流行病學研究已明確指出飲酒可引致口腔癌、咽癌(不包括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女性乳癌。患上這些癌症的風險會隨飲酒分量增加而遞升。酒精的致癌作用與酒精飲品的種類無關;換言之,不論是飲啤酒、葡萄酒或烈酒,都可致癌。其實只要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以及不煙不酒的良好生活習慣,也可以令心臟健康。

註: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一種物質歸納為致癌物質是基於其科學證據的力度,而並非其致癌的風險水平。換言之,即使加工肉與煙草屬同一類別,但並不代表它們兩者具相同的致癌風險。

  • 酒精是致癌物,不應作為保健之用。
  • 若無飲酒習慣,就不要開始飲酒。
  • 若選擇飲酒,在理解風險後應節制以減低酒害:
  • 請注意,這只是較低風險的飲酒行為,而飲酒並沒有安全水平。
  • 為健康著想和減低患癌風險,遁序漸進地減少飲酒,直至完全不飲酒是最佳選擇。
  • 兒童、青少年及孕婦不應飲酒。

 

相關資料:

 

參考資料
1Renaud S, de Lorgeril M (1992). Wine, alcohol, platelets, and the French paradox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ancet. 339(8808): 1523–6.
2Law M, Wald N (1999). Wh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s low in France: the time lag explanatio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8 (7196): 1471–80.
3Mozzon M, Frega N, Pallotta U (1996). Resveratrol content in some Tuscan wines. Ital. J. Food Sci. 8 (2): 145–52.
4Tomé-Carneiro J, et al (2013). Resveratrol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dietary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90: 37-51.
5Tomé-Carneiro J, et al (2013). Resveratrol and clinical trials: the crossroad from In vitro studies to human evidence. Curr Pharm Des. 19(34): 6064–93.
6Schooling CM, et al (2008). Moderate alcohol use and mortality from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in older Chinese people. PLoS ONE. 3(6): e2370.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