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礙能量供應 運動不飲酒表現會更好

港人飲酒的情況相當普遍。2016年衞生署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行為風險因素調查顯示,每十名被訪者當中,就有七個聲稱於被訪前一年曾經飲過最少一杯含酒精的飲品。當中約有4%的飲酒人士每天飲酒。長遠而言,飲酒會增加癌症、高血壓、中風等慢性病的風險。酒精亦能減低自我抑制能力,繼而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表現,例如運動。

香港空手道運動員李嘉維於2010年首次代表中國香港出席廣州亞運會,參加空手道男子組手75公斤以下級項目,並奪得銅牌。2014年的仁川亞運,李嘉維更殺入決賽,在經歷過傷患的低谷中奮戰,奪銀歸來。

運動員戒酒以保表現

為了保持身體處於最佳狀態,李嘉維坦言下了不少工夫:「除了健康飲食和恒常運動,我也遠離一些不良嗜好,例如煙酒。」他表示以前也有偶然小酌的習慣,但為了健康着想,現在也戒酒了,又指酒精影響了他的運動表現:「喝完酒以後,第二天起來會覺得特別累,體力要較長時間才可以恢復過來。酒精亦影響我打空手道的臨場表現,須知道這項運動極需要高度的集中力和反應。」

體能活動對健康有莫大裨益,然而酒精有可能抵銷這些運動的好處,甚至對身體構成不良影響。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孟震宇醫生指出,運動前飲酒會影響運動表現或導致意外發生,而運動後飲酒會令身體機能復元較慢。此外,飲酒亦會增加肥胖的風險。

孟醫生解釋,假若在運動前飲酒,酒精會干擾身體產生能量的方式,「當肝臟分解酒精,便不能產生足夠的葡萄糖,導致低血糖,不利能量供應。此外,酒精是利尿劑,喝得太多會導致脫水,因為酒精會使你的腎產生更多小便。運動時,體溫會升高,導致出汗,而喝酒可使脫水情況更嚴重」。他亦強調,酒精令人鬆弛的特性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並減緩信息處理,影響反應、協調、準確性和平衡:「這可能影響運動表現,導致損傷、意外,甚至死亡─例如溺水與酒後游泳有關。」

即使選擇在運動後飲酒,酒精也可以減慢肌肉纖維蛋白合成的速度,抑制肌肉中的新陳代謝反應,並可能因此而損害訓練後機能復元或隨後的運動表現。值得留意的是,酒精會提高肥胖的風險。每克純酒精約含熱量7千卡、是不提供任何營養的空泛熱量。1罐330毫升的啤酒大概含熱量142千卡,約等於大半碗飯或者七粒方糖的熱量。另外,酗酒會阻礙營養吸收,導致缺乏維他命B1、B2、B6、B9、C等。

飲酒並沒有安全水平

孟醫生告誡市民,酒精是致癌物,不應作為保健之用,而不飲酒是保持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若無飲酒習慣,就不要開始飲酒。市民若選擇飲酒,在理解風險後應節制以減低酒害:男士毎天不應飲超過兩個酒精單位(一個酒精單位大概等於一罐啤酒/一杯紅酒/一小杯烈酒);女士毎天不應飲超過一個酒精單位。他特別補充:「要謹記,這只是較低風險的飲酒行為,而飲酒並沒有安全水平。為健康着想和減低患癌風險,應循序漸進減少飲酒,直至完全不飲酒是最佳選擇。而兒童、青少年及孕婦更不應飲酒。」為了響應8月的「全民運動日」,今個夏季衞生署的「走為下着」宣傳運動將會在不同場合和社交平台上,與各健康推廣夥伴合力宣揚「無酒」及「常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有關詳情,可以瀏覽相關網頁 www.change4health.gov.hk/alcoholfails

酒精礙能量供應 運動不飲酒表現會更好

酒精礙能量供應 運動不飲酒表現會更好

酒精礙能量供應 運動不飲酒表現會更好

資料來源: 7月9日《成報》